如果你認為只有長者先要關節保健,甘你就錯啦~點解?

Posted by German Buddy on

好多人誤解關節保健係老人家先需要,好似有排都唔關自己事,但其實唔一定!呢幾年市面上有關關節保健產品愈來愈多,而且款類繁多,又葡萄糖胺又軟骨素又骨膠原,多到都唔知點揀。所以今次黎個大解究!首先了解對比下佢地有咩分別:

1. 葡萄糖胺(Glucosamine):
  葡萄糖胺(Glucosamine)是人體可以自行合成的一種胺基醣類,是合成葡萄醣胺聚醣(Glycosaminoglycans,GAG)的前驅物,GAG關節液的主成分,可以提供關節組織營養,修復受損的軟骨組織;當人體隨著年齡增長時,體內葡萄糖胺合成的速度趕不及耗損的速度,而讓關節逐漸缺乏葡萄糖胺,造成軟骨受損且關節不斷磨損,就會出現僵硬、疼痛等症狀,就是我們所知道的退化性關節炎(Osteroarthritis);根據臨床研究,葡萄糖胺用來輔助退化性的關節炎治療,一天建議劑量是1500mg(或是500mg,一天三次服用),飯前或飯後使用並不影響其吸收總量,但葡萄糖胺粉劑因對腸胃道較刺激,建議飯後或隨餐服用;葡萄糖胺非常安全,最常見的副作用為脹氣。
      但伙咪所有人服用葡萄糖胺都能改善關節不舒服的狀況呢?答案是:"否",事實上人體合成玻尿酸的能力,會逐漸下降,如果臉上有許多皺紋,表示合成玻尿酸的能力已經減退,如果人體合成速率已減低,吃再多的葡萄糖胺或許效果不彰

 

2. 軟骨素(Chondroitin)
軟骨素是胺基半乳糖和葡萄醣醛酸交錯結合成的黏多醣蛋白(proteoglycan),大量集中於關節的軟骨中,可以使軟骨細胞保有足夠的水分以達到緩衝、潤滑的作用,適度補充軟骨素可增加關節液的分泌量,抑制軟骨分解酵素的活性;年長者、運動員以及體重過重的族群都可以服用軟骨速作為關節退化的預防,每日的建議劑量為1000-1200mg。

3. 第二型膠原蛋白

      正常的關節軟骨組成主要是水分,其次是第二型膠原蛋白,10%是葡萄糖胺,膠原蛋白除了可幫助軟骨組織的再生,也可降低免疫系統攻擊關節組織,達到預防關節炎的作用;每日服用40mg的第二型膠原蛋白(含10mg的非變形膠原蛋白Undenatured Collagen Type II,UC2),除了可以降低發炎的反應外,在發炎及疼痛的緩解下,更可以增加膝關節的活動靈活度,使得關節炎疼痛的患者生活品質改善。
一般水解膠原蛋白是經由酸化或鹼化的加工處理,分解成小分子,結構未經破壞的第二型膠原蛋白才稱為非變形第二型膠原蛋白。

 

如果就以上成分分析黎睇,大致上可以分為兩大類:

  1. 補充關節滑囊液成分,降低關節液的損耗
    葡萄糖胺、第二型膠原蛋白及軟骨素屬於這類的成分,緩慢補充關節液,適合還沒有出現症狀,但想事先保養的
    年長者、運動員或是體重過重的族群。

  2. 減少發炎反應的產生,可能緩解疼痛
    第二型膠原蛋白,若是關節已經開始出現"咯咯"聲,雖然仲未有疼痛感,但可能已經有發炎產生,建議選用含有這種成分的配方,效果會較一般葡萄糖胺配方來的佳。

      如果是年輕人,特別係膝蓋使用量大者的運動員,可以選擇普通葡萄糖胺、軟骨素或是第二型膠原蛋白做補充;但若已經出現輕微症狀,選用含有消炎效果的配方,效果較佳;症狀嚴重者還是要及早就醫,問醫生好過亂甘補充。

 

葡萄糖胺、軟骨素、膠原蛋白,大不相同

如果以上唔係好明,可以簡單精讀下呢個比喻:

在關節內,葡萄糖胺就好似 "混凝土",而軟骨素就好似"水",兩者混埋就一起形成玻尿酸-好似"水泥"。玻尿酸-"水泥"和膠原蛋白-好似"鋼筋",一起填滿我們關節液部分。因為水泥和鋼筋缺一不可,一併補充效果會較佳。


如圖所示,膠原蛋白如同鋼筋水泥般,築起一個立體結構;而玻尿酸就像卡在這些鋼筋中的水泥般,形成具有彈性及緩衝效果的結構。

 

好啦,了解完一輪,返番最先既問題,係咪長者先要關節保健???

錯啦,正如開頭講葡萄糖胺同軟骨素都係幫助含成人體玻尿酸。當年紀老時,人體合成玻尿酸的能力會逐漸下降(即係我地開始出皺紋既時候),代表人體合成速率已減低,再多既補充都未必能夠合成。所以呢D保健其實係緩慢補充關節液,適合還沒有出現症狀,其實都係及早作補充預防。唔好誤解係藥哦~~所以其實襯後生,更應該提早注意關節保健!

 

 

注意:

在關節有出現不適的感覺時,請先行就醫確定是哪一種的關節病變,千萬不要病急亂投醫,自行亂服用保健食品,而延緩了就醫的黃金時刻,若醫師有開立處方的消炎止痛藥,技得按照醫囑服用,不要誤信消炎藥傷身而自行停藥選購產品時,有需要選購保健食品時,仔細觀察成分劑量標示是否清楚(包括有效成分的含量百分比)、所含的成分是否達到其有效的劑量,詢問藥師是否適用於自己本身的情況,

內容源自網絡

聲明:(本博客所提供的訊息是以現狀為基礎,並不代表是正確、完整、及時、適當。所有資訊及產品不能被用於診斷、治療、治癒或預防任何疾病,也無法取代專業醫生的診斷及建議,對於資訊的任何錯誤、遺漏不負任何責任,亦無法對讀者應用本網站內容之結果負責。建議就身體狀況,向專業醫療人士尋求具體方案及處方,切勿拖延與濫用。)

分享



← Older Post Newer Post →


Leave a comment

Please note, comments must be approved before they are published.